过尽可能“纯粹”的科研生涯—记第七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获得者徐彦辉

发表时间:2014-12-02  |  阅读次数:595次  |  字体大小 [ ]

      日前,第七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评选揭晓。我校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彦辉,凭借“系统地阐明了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关键酶催化、底物识别和酶活性调节的分子机制,从结构生物学角度推动了对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并为靶向药物设计奠定了基础”,获此殊荣。

      在“敢于试错”中走上科研道路

      徐彦辉1977 年生于辽宁,1995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本科期间获直博资格,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揭示了SARS 等冠状病毒侵入细胞的分子机制。2004 年,他赴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从事蛋白质磷酸化酶PP2A 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揭示了这一复杂蛋白体系发挥功能的机制。

      2008 年,学成回国的徐彦辉受聘我校生物医学研究院,从零开始组建课题组,选择国际前沿的表观遗传作为研究方向,综合利用多种方法阐明DNA 甲基化修饰酶的结构与功能,近年来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所带领的课题组已成为该领域国际领先的研究团队之一。

      在清华求学期间,徐彦辉兴趣比较广泛,当过系里的足球队长,曾任本科生辅导员、团委书记等,“读博时,我也曾迷茫过,有过不知向何处走、从事什么职业的困惑。”再三思考后,他选择了走科研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实现人生价值。”决定之后,他至今未曾动摇,十几年来一直全力以赴践行。

      专注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徐彦辉的科研生涯过得很“纯粹”,“选定一个领域钻研下去,不吝投入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做出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从科研生涯的全局来看,那些都不太重要。

      ”在复旦工作6 年来,徐彦辉全身心扑在科研一线,以实验室为家,在表观遗传调控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 项 目(课题组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近5 年以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17 篇,包括Cell,Nature,Mol Cell,PNAS,Cell Res 等杂志,总影响因子180。

      天道酬勤。徐彦辉不仅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先后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荣获中国生物物理青年科学家最高奖“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

      打造一支每个成员都能发挥作用的科研团队

      近年来,徐彦辉共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十余人,所带教的研究生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在人才培养方面,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了解到的前沿理论、掌握的实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支持他们做探索性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比刚加入实验室时都有了很大提高,有的晋升为副研究员,有的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有的获得了科研资助。

      在徐彦辉的努力下,实验室制度健全,操作流程规范,他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生物医学研究院党总支在一封推荐信这样评价他:“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研究员,徐彦辉在各方面的表现具有楷模效应。”

转自:《复旦》第1009期,第四版,孙景涛执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