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谭理副研究员揭示裸鼹鼠长寿抗癌新机制
啮齿类动物中的长寿抗癌明星裸鼹鼠可以存活30余年并且癌症发生率极低(小鼠寿命只有3~4年,癌症发生率高)。裸鼹鼠长寿抗癌表型背后隐藏的分子机制受到了生物医学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2017年10月27日,Cell子刊《Stem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合作研究论文“Naked Mole Rat Cells Have a Stable Epigenome that Resists iPSC Reprogramming”。在这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Yamanaka因子(OSKM)诱导裸鼹鼠体细胞重编程的效率极低(与小鼠体细胞比较)。他们进一步通过组蛋白共价修饰质谱分析、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ChIP-qPCR)以及开放染色质区域特异性测序(ATAC-seq)等技术手段发现裸鼹鼠体细胞在组蛋白共价修饰与染色质开放程度等方面均与小鼠体细胞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些与细胞命运决定及先天免疫相关的基因在裸鼹鼠体细胞中处于染色质紧闭状态。由于体细胞重编程是一个表观基因组重塑的过程,研究人员提出具有更加稳定的表观基因组是裸鼹鼠实现长寿抗癌的关键原因,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分子机制很有可能为人类抗肿瘤与延年益寿提供全新的线索。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表观遗传学实验室、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的谭理副研究员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生物系的博士研究生Zhonghe Ke,通讯作者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生物系的Andrei Seluanov与Vera Gorbunova教授。这项研究工作获得了美国NIH与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966)与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6PJ1401500)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www.cell.com/stem-cell-reports/fulltext/S2213-6711(17)30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