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丨周峰课题组与合作者运用蛋白组学揭示新的系统性硬化症生物标志物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典型的多系统受累的风湿性疾病,其症状与多种风湿病相似,包括雷诺氏现象、关节疼痛和胃肠道问题,这使得其早期诊断极具挑战。传统的诊断方法依赖于一系列的自身抗体,如抗拓扑异构酶1抗体和抗着丝粒抗体,但这些标志物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且与疾病的模式和严重程度的关联性不强。
2024年4月29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周峰研究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应天雷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梁敏锐医生合作,在风湿免疫学顶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的一项研究成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ti-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 (PRMT5) Antibody as a Novel Biomarker for Systemic Sclerosis (SSc)的研究成果,为系统性硬化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团队在最新的研究中采用了先进的生物技术,扩大了用于筛选潜在自身抗体的抗原库,并运用深度蛋白质组学技术(DEEP SEQ)进行了精细的蛋白质组分析。通过免疫共沉淀和磁珠酶解策略,研究人员成功鉴定出抗PRMT5抗体,这一发现在后续的临床队列中得到了验证。
研究表明,抗PRMT5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的阳性率为31.11%,而在健康对照组中则没有检出,显示出极高的特异性。此外,该抗体的存在与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皮肤硬化和间质性肺病的病程密切相关,从而可能用于预测疾病的进展。在临床实践中,这种抗体的检测可以成为区分系统性硬化症和其他类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力工具。
图1. 实验设计和关键发现。
此外,研究还通过分析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外周血中抗PRMT5抗体水平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发现这些抗体水平与皮肤纤维化评分和肺部高分辨率CT积分的进展密切相关,显示了其在疾病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潜在价值。抗PRMT5抗体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可能促进针对系统性硬化症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开发。
最后,研究者们构建了小鼠模型,以重组PRMT5蛋白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组织病理学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小鼠可产生抗PRMT5抗体并出现SSc样表型,包括肺部和皮肤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说明抗PRMT5抗体可能是SSc的致病性抗体。
该研究表明,这些抗体对系统性硬化症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能够将其与其他类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抗PRMT5抗体的存在与特定的疾病表现和进展有关,特别是影响皮肤和肺部。这种关联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预后工具,可以帮助预测疾病的发展轨迹,这是治疗像SSc这样可变疾病的关键方面。
尽管诊断和管理系统性硬化症的挑战是巨大的,但抗PRMT5抗体的鉴定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新工具。这一进展不仅有助于SSc的准确诊断和预后,而且突出了针对个体疾病机制和轨迹开发新型治疗策略的潜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敏锐医生、王令彪医生,复旦大学田小龙博士、王琨博士、朱晓艺博士为本研究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敏锐医生、复旦大学周峰教授与应天雷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501391),面上项目(82371818,321714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 (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8216113802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400202)等项目的支持下完成。
原文链接:https://ard.bmj.com/content/early/2024/04/28/ard-2024-225596.long